一分钟的时间,对于了解我们的认证,【ISO9001\ISO9000\ISO14001认证】长期合作产品来说足够了。请观看这部精心制作的产品视频,让产品的独特之处和卓越性能一览无余。
以下是:认证,【ISO9001\ISO9000\ISO14001认证】长期合作的图文介绍
ISO9001认证是指由公正的、权威的、具有独立第三方法人资格的认证机构(由 管理机构认可并授权的)派出合格审核员组成的检查组,对申请方质量体系的质量保证能力依据三种质量保证模式标准进行检查和评价,对符合标准要求者授予合格并予以注册的全部活动。 很多上规模的企业,还没有做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的已经非常少了。那么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如此受欢迎,大家都去申请ISO9001认证?是不是企业都必须要做这个ISO9001认证呢? 其实,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属于自愿性认证,不是 也不是相关部门强制性要求企业去做的,但是有时候因为经销商或者客户或者其他合作方的要求,所以企业不得不去做这个认证。目前来说可以把ISO9001质量认证体系成为是企业发展和成长的根本。 申请ISO9001认证需要满足的必备条件: 1.企业持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2.产品质量稳定,能正常批量生产。质量稳定指的是产品在一年以上连续抽查合格。小批量生产的产品,不能代表产品质量的稳定情况,必须正式成批生产产品的企业,才能有资格申请认证。 3.产品符合 标准、行业标准及其补充技术要求,或符合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确认的标准。这里所说的标准是指具有国际水平的 标准或行业标准。产品是否符合标准需由 质量技术监督局确认和批准的检验机构进行抽样予以证明。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培训(doc72页)[免费下载]内容简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培训目录: 1.1保护环境,善待生命 1.2保护环境,持续发展 1.3ISO14000系列标准产生及组成 1.4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与ISO9000质量体系的不同 1.5企业贯彻ISO14000标准的益处 1.6ISO14001标准特点 第2章基本概念 2.1环镜 2.2环境影响 2.3环境因素 2.4环境方针 2.5环境目标 2.6环境指标 2.7组织 2.8相关方 2.9环境绩效(表现) 2.10持续改进 2.11污染预防 2.12环境管理体系 2.13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第3章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解析 3.1概述 3.2ISO14001与ISO9001标准要素对照 3.3环境管理体系模式 3.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4.1总要求 4.2环境方针 4.3规划(策划) 4.3.1环境因素 4.3.2法律与其他要求 4.3.3目标和指标 4.4实施和运行 4.4.1组织结构和职责 4.4.2培训、意识与能力 4.4.4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4.4.5文件控制 4.4.6运行控制 4.4.7应急准备和响应 4.5检查和纠正措施 4.5.1监测和测量 4.5.2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 4.5.4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 上一篇:尚无数据 下一篇:
博慧达ISO9000认证有限公司拥有一批高素质的 安徽芜湖ISO9000认证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人员,配备了成套的先进设备。并在长期的 安徽芜湖ISO9000认证市场磨练中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生产管理模式。公司集多年设计、开发、生产经验,所有 安徽芜湖ISO9000认证产品均严格按照标准制作,工艺清湛,美观耐用,赢得了广大客户的喜爱。
ISO13485认证风险管理的新要求 1、产品定性或定量特征的判定: 1.1产品的预期用途和使用应规定产品预期在何种环境下使用、操作者应具有的技能和进行的培训。 1.2产品中使用的材料/部件应考虑的因素包括与安全性有关的特征是否已知。 1.3产品是否以无菌的形式提供应考虑的因素包括产品是预期一次性使用还是重复使用、采用何种包装、贮存寿命及使用的灭菌处理形式。 1.4产品是否有限定的贮存寿命 应考虑的因素包括贴标签或标志及此类产品的处置。 2、对产品可能造成伤害的潜在源,一般涉及以下方面: 2.1环境危害:因废物或器械处置的污染 2.2使用的危害: a)不适当的标签; b)不适当的使用前检查说明书; 2.3功能失效、维护及老化引起的危害: a)与预期用途不相适应的性能特征。 b)不适当的重复使用。 c)缺乏适当的寿命终止规定。 d)不适当的包装及存放环境 3、对每项危害的风险估计 3.1针对判定的每项可能的危害,利用可得到的有效数据/资料、 相关标准、医学证明、适当的调查结果,评估在正常和失效两种状态下的所有风险。 3.2评估时可采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进行,根据需要可选用潜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故障树分析及危害和可操作性研究。 4、风险评审 4.1经过对危害的风险评估,确定其是否在可接受的水平。 4.2若某项危害风险超出了可接受水平,则应对此项危害采取措施,降低风险。 提交 4.3若危害仅在故障发生时才超出可接受水平,则应说明: a)危害发生前,使用者能否发现故障; b)故障能否通过生产控制或预防性维护消除; c)误用能否导致故障; d)能否增加报警。 5、风险降低及防范措施 风险可以通过以下适当手段得到降低并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5.1直接安全手段:即从设计开发方面予以控制。 5.2间接安全手段:即从防范措施方面予以控制。 5.3附有说明的安全方式:即从产品的使用时间和频次、限制用途、寿命或环境等方面进行控制。 6、其它危害的产生 确定在降低风险过程中是否会引起新的危害产生。 7、所有已判定危害的评估 若对所有的危害项都估计了风险并在可接受水平时,则可进8,否则退回至3。 8、风险分析报告 8.1应将风险分析的结果形成文件,从而可以在考虑到的产品的预期应用和用途的条件下,对已判定的危害是否可以接受作出决断。 8.2当有新的资料/数据可应用时,应考虑进行一次新的风险分析。如随时间的推移风险起了变化及快速发展的技术有可能消除、增加或降低任一特定危害的风险及新的风险可能出现或首次被判定,都应考虑进行一次新的风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