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小口径无缝钢管小口径无缝钢管是一种具有中空截面、周边没有接缝的圆形,方形,矩形钢材。无缝钢管是用钢锭或实心管坯经穿孔制成毛管,然后经热轧、冷轧或冷拨制成。无缝钢管具有中空截面,大量用作输送流体的管道,钢管与圆钢等实心钢材相比,陇南小口径无缝钢管在抗弯抗扭强度相同时,重量较轻,是一种经济截面钢材,广泛用于制造结构件和机械零件,如石油钻杆、汽车传动轴、自行车架以及建筑施工中用的钢脚手架等。按生产方法不同可分为热轧管、冷轧管、冷拔管、挤压管等, 热轧无缝管一般在自动轧管机组上生产。实心管坯经检查并清除表面缺陷截成所需长度, 在管坯穿孔端端面上定心 陇南小口径无缝钢管然后送往加热炉加热 在穿孔机上穿孔 在穿孔同时不断旋转和前进, 在轧辊和顶头的作用下, 管坯内部逐渐形成空腔称毛管, 再送至自动轧管机上继续轧制 经均整机均整壁厚, 陇南小口径无缝钢管经定径或减径机定径, 达到规格要求, 利用连续式轧管机组生产热轧无缝钢管是较先进的方法, 若欲获得尺寸更小和质量更好的无缝管, 必须采用冷轧 冷拔或者两者联合的方法冷轧通常在二辊式轧机上进行, 钢管在变断面圆孔槽和不动的锥形顶头所组成的环形孔型中轧制, 冷拔通常在单链式或双链式冷拔机上进行 挤压法即将加热好的管坯放在密闭的挤压圆筒内穿孔棒与挤压杆一起运动, 使挤压件从较小的模孔中挤出, 此法可生产直径较小的钢管。
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陇南无缝钢管升至扩张区间;地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逐步提高;电力电网、汽车制造等企业工业品采购额同比翻倍增长……近期发布的一系列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制造业生产有所扩张,产业链有效运转,释放出工业经济稳步回升的积极信号。制造业产需景气水平回暖陇南无缝钢管“设备要进行36小时不停运转的‘疲劳测试’,再完成精度测试后,就可以交付给陇南无缝钢管客户了。”在安徽新境界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设备调试技术员正在仔细地操作示教器。该公司董事长殷杰介绍,这些设备是公司自主研发的全自动机器人打磨系统,广泛应用陇南无缝钢管于汽车、家电等行业,员工们正加班加点调试设备,按照客户需求陆续发往全国陇南无缝钢管各地。
中国钢铁行业EPD平台去年正式上线运行,陇南无缝钢管正式发布EPD报告电子标签,截至2022年底,完成宝武、首钢、沙钢、包钢、酒钢等近10家企业35份EPD报告发布,并发布了6份铁矿石EPD报告。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在中国钢铁业已经从理念到行动,将会迅速与上下游产业对接,在相互对接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标准和认证体系,也将会积极推动标准体系和认证体系的国际互认。在超低排放进展方面,2019年,生态环境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陇南无缝钢管《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环大气[2019]35号),意见中对钢铁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清洁运输、监测监控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造要求。随着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持续推进,钢铁企业焦炉、烧结等烟气脱硫脱硝除尘成为标配;料厂、陇南无缝钢管料堆、料仓及物料转运等颗粒物逸散点普遍得到密闭密封;清洁运输改造和铁路专用线建设加速,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轧钢用的煤气发生炉普遍被天然气替代,焦炉和高炉煤气精脱硫等新技术研发持续加速,钢铁企业环保意识和环境管理水平大幅提升,面貌大为改观。截至目前(2023年2月10日),协会共接受133份企业的超低排放公示申请,已有46家企业完成全陇南无缝钢管过程超低排放改造公示,涉及钢产能约2.41亿吨,吨钢超低排放改造投资约在381元;25家企业完成部分超低排放改造公示,涉及钢产能约1.56亿吨;目前还有45家企业正在进行公示前专家审核和企业进一步完善与整改,涉及钢产能约1.10亿吨。在能效进展方面,去年年末,协会在部委的大力支持下筹划并启动了钢铁行业能效工程,形成《钢铁行业能效标杆三年行动方案》,陇南无缝钢管遴选了50项成熟可行的节能技术,形成并颁布了“能效技术清单”及“节能低碳政策清单”,开展“双碳实践能效标杆厂”培育活动,宝钢股份、湛江钢铁、首钢京唐、鞍钢鲅鱼圈等21家先进企业申报为批标杆培育企业。何文波提到,首次编制并发布的《钢铁行业社会责任蓝皮书》,引起良好的社会反响。
谈到2023年行业的重点工作任务,何文波表示,陇南无缝钢管党的二十大科学谋划了未来5年党和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行动纲领,也为钢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目标指引。钢铁行业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贯彻《“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陇南无缝钢管《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继续围绕“1231”行业发展目标,充分发挥“产业链布局相对完整、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技术体系相对独立”的产业优势,充分利用“制度有优势、政策有空间、市场有潜力、产业有基础、陇南无缝钢管投资有方向、改革有目标”的有利条件,坚持绿色低碳、推动行业变革,全面完成履行保障供给使命、实现钢铁产业自身发展、积极带动相关产业实现共同繁荣三大重点任务,努力开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